2022年,浙江交通集团所属浙江沪杭甬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集团数字化改革决策部署,围绕集团“1+6”朵云和各类场景建设等数字化改革要求,争当国资国企数字化改革的先行探路者,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双向发力,呈现出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持续输出“浙江沪杭甬经验”。
一、刷新体验,赋能服务水平精细化
2022年虎年春节,刚开通不久的舟岱大桥迎来了首次交通大流量。为有效缓解大桥的通行压力,切实提升车辆通行的速度与效率,舟岱大桥全路段正式启用“ETC自由流”交易系统,即5个收费站在距离出口100米处设置ETC门架,相当于提前预设了一条无障碍ETC交易“大通道”。据统计,相比普通ETC车道,“ETC自由流”交易缩短了交易时间,车辆通行速度更快,通行效率提升约30%,为司乘实现了“一脚油门到底”的畅行体验。
“这个服务亭真是太方便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下高速就能自助打印电子发票了。”刚从“智在亭”打印好电子发票的张师傅说道。以司乘体验为中心、微笑服务为核心是浙江沪杭甬的服务理念。自2021年8月公司在绍兴开放首个无人值守“智在亭”以来,今年又陆续在湖州、舟山等地的多个收费站出口外广场设置服务点,为司乘提供临时休憩、电子发票云打印、智慧查询、工具箱自助借用、医药箱、行车指南等智能化、多元化基础服务,全过程无需人工介入,实现“智在管理、智在服务”。“智在亭”内部还设有ETC服务咨询,让司乘享受“自助办、随时办、一次办”的便利,进而提升服务效率及体验感。
数字赋能下,除了对外服务效能不断提质,运营服务体系也随之升级焕新。以公司上线的全省首套“自动吐卡”式入口发卡机为例,该设备保持了平均出卡速度在3秒以内,提速50%以上,替代了收费员94%工作量。
二、智能应用,助力过程管理可视化
“请注意施工安全,规范施工!”在浙江沪杭甬所辖G50高速养护施工现场,一台机器人“养护管理员”相当吸睛。它不仅能在现场来回跑,摄像头“眼睛”还能时刻监管现场,必要时发出语音警报……据悉,这是全国首台高速施工管理巡检机器人。
无独有偶,在今年1月,自动充电连接装置在舟山跨海大桥西堠门大桥梁底检查车上成功应用,让检查车归位后可实现自行充电,此举结束了国内大桥梁底检查车锂电池供电系统始终需要人工插电的历史,成为国内首创,有效促进了整套检查车系统更为高效的运行管理。
今年4月,浙江沪杭甬正式上线试运行“养护项目管理数字看板”,旨在强化从预算到实施的闭环管理机制,提升项目管理的执行效率,通过数字化手段预判问题并及时纠偏纠正。高速公路日常养护工程繁杂,每个项目从招标立项到竣工验收通常有8至10个关键时间节点,时间跨度达2至3年。各个项目在管理过程中时常受多种因素影响,可能造成关键时间节点滞后,影响整个项目进度。对此,浙江沪杭甬自主开发养护项目管理模块,通过可视化系统展示,将所有养护项目展现在数字看板上,可直观反映、动态追踪项目进度,针对重点项目的关键节点,系统还会及时提醒关注,降低进度延期带来的影响。
三、集成创新,促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管理数字化转型,是浙江沪杭甬数治管理升级的立足之道,也是其科学化、精细化、智慧化管理的前行之道。循着这一改革思路,公司把推进数字化改革的智能应用作为重中之重,大力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和场景应用深度融合,不断提升集成水平和智能化程度,持续擦亮“智治品牌”。
历经近一年的艰苦奋战,公司以数据挖掘为基石,以提升管理为目标,独立研发了管理驾驶舱“浙道云管理平台”,并于今年2月正式上线启用。该平台创新运用高速公路价值管理框架,通过整合专家经验和行业实践,涵盖了收入增长、成本管控、资金管理、效率分析、财务分析、运营专题、养护专题和价值管理等8大主题,以“科学体系、全景视角”对企业价值开展洞察与分析。
除了顶层设计上的“浙道云管理平台”,在基层一线管理上,公司还依托“智鼎管家”,打通了区域管理中心信息化办公的“最后一公里”。由舟山管理中心率先试点应用的“智鼎管家”系统,已开发综合办公、党群人事、安全监督、营运保畅、设备养护、派驻纪检、统计分析等7大管理模块,并设立公司级应用17项、管理中心级应用200余项。系统上线后,在降低一线工作强度、提升工作效能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目前已推广至各管理中心,如杭州北管理中心开展支部党建“上云”试点,宁波和湖州管理中心开发了员工请假、公务用车等综合办公模块,绍兴管理中心开发了会议室预约管理、综合办公审批及隧道检查登记模块,嘉兴管理中心启用水电管理系统……数字化应用既提升了办公效能,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基层减轻了负担。
浙江沪杭甬将坚持“小切口、大场景”的工作路径,推动数字技术与业务场景的深度融合,努力打造一批有突破、有影响、可感受的多跨场景应用标志性成果,真正为基层减负、为业务赋能,大力推动公司数字化转型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效。
来源: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